全國發制品四大基地之一、發制品規上企業年產值超20億元、產品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馬集鎮,小小發絲迸發出強大能量,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發制品是以人發或特種化纖絲為原资料,經漂染、整理等流程加工而成的假發制品,因其單位價值較高,有“黑色黃金”之稱。
馬集鎮發制品產業的發展可追溯至清末,民國時開始興盛。上世紀60年代,许多馬集人開始走南闖北收購毛發,一副尺、一杆秤,一把剪刀、一面鏡子是許多馬集收發人的標配。收頭發、制頭發、賣頭發成為許多當地人養家糊口的營生。
為了深化發掘這一傳統“黑金礦產”,2006年,在太和縣委、縣政府的全力支撑下,馬集鎮黨委、政府舉全鎮之力著手打造現代化發制品產業園,發制品產業開始由家庭作坊邁向產業集群發展。
“以往我們的發制品產業以粗加工為主,附加值不高,企業利潤較低。”馬集鎮黨委書記劉飛介紹,打造現代化發制品產業園便是為了讓發制品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走進馬集鎮現代化發制品產業園內的安徽鵬宇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隻見一派繁忙现象。工人們在機器的协作下手挽針挑,纷歧會兒,假發资料就變成了一頂頂時髦的假發產品。
“曾经我們是家庭小作坊,主要以供给發制品原资料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安徽鵬宇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雲鵬說,后來在政府的支撑引導下,加大研發投入,開始走高端化的路子,有了自己的品牌,如本年產值已挨近1億元。
“我們的產品種類豐富、样式多樣,在非洲等地十分受歡迎。”李雲鵬介紹,公司將技術創新作為中心競爭力,高薪引進人才,解決了技術、設備等諸多難題,进步了假發產品的天然度與耐用性,在同行業處於領先位置。
“此外我們還進行了智能化升級,廠區引进先進智能化生產設備,生產線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顯著进步。比较以往粗豪的加工形式,產品質量大起伏的进步。”李雲鵬說。
在太和縣馬集鎮,像李雲鵬這樣從家庭小作坊邁向高端制作的發制品企業家不勝枚舉。當地假發行業正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现在馬集鎮有近2萬人從事毛發行業,帶動周邊鄉鎮近6萬人就業。2024年,馬集鎮55家發制品規上企業產值達21.42億元,稅收達1.27億元,產品出口到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額達1.2億美元。
“现在產業園內的巨细企業,都圍繞‘創新’二字下功夫。我們發制品的样式越來越新穎,擁有國內外知名品牌近30個。‘頂上’時尚正從我們這個小鄉村走向全球。”劉飛介紹,未來馬集鎮將安身現有產業基礎與優勢,以時尚發藝為產業特征,以人机一体化智能体系為技術主導,以私家定制為服務支撐,打造國內更具影響力的發制品產業集群。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